开封论坛汴梁★休闲情感岁月 → 诗词之我见


  共有3173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诗词之我见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默然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immer马崽
等级:退休版主 帖子:1648 积分:11729 威望:20 精华:14 注册:2006-02-16 07:52:59
诗词之我见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12-26 03:27:13 [只看该作者]

诗词之我见

我是个在网络上喜欢写写诗词的。。。算是‘写手’吧。

加入开封论坛之后发现有这个爱好的朋友不少。今天就解这个机会关于诗词方面介绍一点自己的经验之谈。不到或错误之处还望及早补充,改正。

谈到诗词大约可以简单的分成以下几类:

古体:其实简单来解释就是最早出现的诗体。好象古风,骚体之类的,大多不分什么格律啦,平仄啦,对每句的字数也没有限制。比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

近体:典型的就是唐诗,宋词。有明确的格律,韵脚,平仄。甚至是严格的。

现代诗:这个我没有看过什么资料,自己妄论的。大概是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普及,并且夹杂着对外文诗歌的翻译而形成的一种诗体。表达随意,但好象也有一些格律,比如有所谓的‘十四行诗’。不过鉴于本人对现代诗了解不深。这里不多说。

喜欢写作的朋友,这几种诗体是要能分的清楚的。

根据诗体的变化,大家也可以感觉一下诗的发展。其实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是想要把自己的一些感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或可谓之‘表达’,同时,想要把自己的的感受表达给其他人,让其他人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或可谓之‘感染’。所以最初的诗是很单纯的,或者说纯洁的。就是‘表达与感染’。比如诗经里有一句‘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很直接,孔子就把诗看的很高尚,很纯洁,只有当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时才会赞许的说一句‘始可以言诗’。

而之后呢,由于文学的发展,语言的发展,诗歌中加入了更多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格律。比如七言,五言,绝句,以及各种词牌,比如‘钗头凤’,‘西江月’等等。这些有严格平仄要求,韵脚,字数。但是我们会发现,为什么唐石宋词有时候看不懂?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要求诗词能够包含的内容更多,可是字数又有限,怎么办呢?就要用典!何谓用典?就是用一个两个字代替一个典故,所以很多绝句总共不过二十八个字,翻成白话文可能是一篇小散文。如果有兴趣结实的再细点,搞不好要两三张纸。打个比方吧。清朝早年有这样一首诗:

一队夷齐下首阳,六年观望太凄凉。顶上整齐新结束,胸中打点旧文章。当日义不食周粟,近日翻思补鞑粮。早知薇蕨终难咽,悔煞无端谏武王。’

我们就说第一句:一队夷齐下首阳’。这个就迷了,什么是夷齐呢?他其实代表的是不承认满清政府的一种态度,一种人,也就是当时的‘前明遗老’啦。这个还好理解,清朝初期嘛,满请被叫做夷狄,大约也可以感觉的到。那下首阳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里边就有一个典故,就是当年伯夷反对武王伐纣,最后在山中宁死不吃周朝种出来的米,饿死了,饿死的这个地方就叫做‘首阳’。这里取的是伯夷宁死不屈的气节。这是个地名,而加入了这个典故,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原来那些要致死反对清庭的,如今不再坚守气节了,从首阳下来了。

你看,短短七个字包含了这么多内容。这个时候的诗歌呢不但是对自己感情的一种宣泄,同时,也对自己的不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如果大家仔细读读上面的这首诗就能感觉到笔头的锐利。

同时这个时候的诗词达到了另一个顶峰,就是对字的推敲。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学过关于说对字用的好的就是‘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后来自己慢慢品位其他诗词发现更是不胜枚举。比如苏轼有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中的‘擎’字,立刻让人感觉到一种气势跃然纸上,仿佛看到作者一身戎装,昂首阔步。你要是换个‘托’字试试,就完蛋了。

又比如后主有一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这个‘锁’字。真是锁了深院也锁了眉头,更是一腔的憋闷无处宣泄。

另外通篇看下的话,好诗能够营造一种气氛,让人身临其境,身感其受。有时是用几个字渲染出气氛,有时是通篇给人的感觉。

举个例子:

易安居士有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个是大家很熟悉的了。前面十四个字便轻轻松松勾勒出了凄凉景象,后边乍暖还寒的描写更始让人不禁悲凉。下片我觉得点精之笔并非我们常常讼咏的‘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必然是好的,但是使它变成了千古名句的其实是前面平平淡淡的‘点点滴滴’四个字,让这乍暖还寒的细雨一滴滴的轻轻打湿读者的心。

又比如后主的词: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上片全是家国河山,何等风光无限,而下片‘一旦归为臣虏’景况又是如何凄凉。这样的转折,让人不禁亲身感受到作者无限的悔恨,对曾经无限的向往,且不说该诗的器局,单对意境的描写确实无可挑剔。其中‘仓皇’,‘消磨’,‘犹奏’,‘离别歌’,都烘托了气氛。
 
所以宗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发展。他的内容丰富了,题材丰富了,格式更规则了。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加上那么多格律呢?不要这些不是更好,想怎么写怎么写不好吗?
 
其实现在想想这个规则有的好。他让表达内容更容易体现出来意境,体现出其中的味道。我们再来举几个例子。
 
这个例子要自己来做了,我们比如说高考考上了北大很高兴。一般写呢这样:
 
我今天终于如愿以尝,十年寒窗终于努力没有白费,考上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激动的我竟然流下了泪。
 
我们写成诗:
读书读了十几年,今天考上北大了,激动的我没法说,眼泪不住往下流。
 
你看,上边这个还不如前面的白话呢,为什么,他没有一个平仄规则,没有什么韵律,读起来没有味道,我们现在说摇头晃脑念诗的人很做作,可是从前的诗读出来感动了人,人们不由自主的摇起头来,那是情之所至!只是后来的半调子把这个搞坏了,本末倒置了,先摇头晃脑再读诗,所以他丑了。
 
有格律的诗读出来跟歌一样,很顺当:
秋耕春种几番情,父母劬劳一人荣。
待得世界琢成器,塌上受儿手中羹。
 
虽然我写的不好,但是这样读出来就别有一番味道。
 
后来诗词又变化了,因为白话文普及了,另外诗人们的写作更抒情,随意了。为了更婉约的表达就出现了现代诗,这其中以徐志摩最为大家所熟悉,还有郭沫若等。因为我个人确实对现代诗没有太多了解,所以不方便说什么,希望有这方面研究的朋友发帖子补充上来。
 
前面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几种我还算少有了解的诗词。为了说我想说的这个题目‘诗词之我见’。
 
因为有很多朋友喜欢,所以我感觉我们应该有一些努力的方向。首先要让人能看懂。这个很重要,说老实话,我看过现在很多人写的东西都看不懂。有两种可能,一,是我水平有限,理解不了,二,是作者本身表达不清。诗的好坏,我个人认为他是否能够感动别人,这样算的上佳作,因为他可以流传下去,他有他的生命,而次之你最少要能感动自己,因为他可以宣泄情绪,这种中等作品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诗歌没有存在多长时间就在人们的视线甚至是记忆中消失了。他没有生命力。当然还有那种根本就是凑字数的文字排列。它们只有一句的生命力,因为看了第一句就看不下去了,这种当然跟上等佳作是一样稀少的。
 
如今不可否认的,我们对古典文学了解的人太少,同时我们写的东西不是只给少数专家们欣赏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写的东西应该注重整体的意境,气氛,以及字的推敲上。通过这些来触动别人的心。我看过咱们论坛叶子的一首诗,拿出来大家可以鉴赏鉴赏:
 

绮罗香 菊心

一夜秋声,澌澌冷冷,梦里又愁霜苦。
篱外黄花,零落料无人护。
纵开得、几日香浓,也只是、频添凄楚。
痛阑珊、寂寞如卿,可怜颜色甚于汝。

谁知心与菊去,休笑痴狂强作、悲秋情绪。
花谢西风,人老萼残花暮。
但消凝、腕下秋歌,此花后、有花开否?
尽繁华、更有何人,和侬萧瑟句?

读下来,一片孤单零落。说道句子,虽然‘篱外黄花,零落料无人护’虽说不是全片重点,但是确实最能触动心灵的句子,尤其‘无人护’三个字。
同时叶子这篇作品里意喻深厚的在‘但消凝,腕下秋歌,此花后、有花开否?’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君读来自行体会的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6 3:31:18编辑过]


清山水中留碧影    

山水之间别有情  

却见无限江水过  

何时山影随水东

http://hejia1982.blog.sohu.com/
论坛上回帖的意义和技巧(严重潜水者坚决清除)  回到顶部
总数 13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