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热搜:开封旅游人生景色百味
网站首页 > 文化开封 > 名人 > 正文

三代打银匠敲打出半个多世纪的美丽

本站 (2014-12-17 10:35:54)  浏览:3627  评论:15
核心提示

在如今这个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作的时代,许多能工巧匠、手工艺人和他们的技术正在逐渐被取代。但总有一些人仍在坚守,将手工赋予新的灵魂,赵春修一家便是在坚守中,将银饰敲打出了半个多世纪的美丽。

传承老手艺后继有人

苹果园北路一栋不起眼的居民楼,是赵春修的手工作坊工作室。今年50岁的赵春修,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点上一炷朋友从西藏捎过来的藏香。在服侍父亲赵喜斗洗漱后,赵春修与儿子赵天啸一起净手坐下,开始了他们与银饰共舞的时光。

12月11日,晴,记者前去拜访。温暖阳光映照下的屋子显得格外温馨,只见赵春修将银块、银锭熔成银条,喷枪吐出红蓝色的火焰,银片瞬间发红,镊子夹起,淬火……如画家运笔,赵春修心手相应,熔铸烧焦、叮当敲打间,银片上开起了一朵花,脉络清晰可见。

“虽然干不动了,但还是喜欢听这样的叮当敲打声。”今年92岁高龄的赵喜斗笑眯眯地说。尽管年纪大了,但赵喜斗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说,他每天坐在一旁听儿子、孙子拿着锤子一下下敲打着银块,心里就舒坦。

18岁那年,赵喜斗离开老家山西到开封营生。他被一位师傅领到了寺后街的豫华楼,在那里做店小二,学习卖首饰。一晃8年,到了1948年,26岁的赵喜斗开始自己打金银首饰。“那时候,只要铺子里没客人,我就会看着铺子里的匠人学打银。一位老师傅看我喜欢,便收我为徒。”赵喜斗回忆道,“我学打银子那会儿,全靠手工,要跟着师傅学3年才能出师。那时候金子还是稀罕物件,银项圈、刻花扁镯、绞丝镯,这些是最流行的饰品。”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封市在总路线的指引下,积极推行“三大改造”,建立互助组、合作社,发展公私合营企业,推行按劳分配,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掀起了空前的生产热潮,赵喜斗也就开始做徽章。“我们那时候做的毛主席徽章,正面是红色,中间是毛主席黄色的头像,头像下面是天安门。”赵喜斗说。

1958年,赵喜斗所在的锅炉厂与手术机械厂合并,他便开始学着做镊子等医疗器械,后来调到开封市工艺美术实验厂,继续从事首饰加工工作。由于做金银加工对眼睛的要求特别高,而赵喜斗常年低头做工,致使颈椎、腰椎都落下了毛病,再加上眼睛一花,于2000年退休,在家指导儿子、孙子加工首饰。

“我也是26岁跟着父亲学打银的。”赵春修接过话茬说。1990年,刚下岗的赵春修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干,再加上他是在父亲的敲打声中长大的,对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有种与生俱来的喜爱,便开始从事银器制作。

“一开始学这门手艺,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孩子要上学、老人要赡养,一家人的生活担子都落在了我的肩膀上,也算是补贴家用吧。”赵春修苦笑道,“虽然不多情愿,觉得天天坐着没意思,但没想到学着学着,竟然真的喜欢上这门手艺了。”

学习银器制作技艺是一个磨炼身心的过程,完成一件好的银器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是几天,有时甚至要几个月。直到现在,赵春修平时用的刻刀、锤子、镊子、錾子等工具还是多年前父亲用的工具。他说时间长了,用着顺手。

每个手工艺人都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够传承,赵春修也不例外。欣慰的是,他大学毕业的“90后”儿子赵天啸,不但对这门手艺有极大的热情,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今年24岁的赵天啸有些腼腆。他告诉记者,他大学毕业后,没有与其他同学一道找工作,而是回家跟着父亲学起了打首饰。“我爷爷今年92岁了,从当打银匠那一天开始,一打就是将近60年。现在,我也跟着爷爷、父亲学打首饰。算起来,这门手艺在我们赵家已经传了三代,半个多世纪了。我就想着要继承我们家这门民间老手艺,让它后继有人。”

用心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父亲并没有急着让赵天啸上手,而是教他如何去聆听。赵天啸告诉记者,像他那样的手工艺人,很多作品都是取自于大自然。“每个人手里出来的东西,即便照着同一张图纸,也是不尽相同的,它们都是有体温、有灵性的。作为银器制作艺人,怎么做出精美的银饰,关键就是听懂大自然的声音。”

听了父亲的话,赵天啸每天坚持跑步。“我们这些做手艺活儿的,基本上一天都是坐在工作台旁。早上跑步,不仅是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从大自然中聆听到世界最真实、最美好的声音。”赵天啸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听花开的声音,下雨的时候听雨声,雪落的时候听万物的静谧。在坚持了半年多后,2013年的一个秋日,赵天啸净手坐在工作台边,做出了他第一个作品——老银镶翡翠戒指。

熔银,然后趁热开始锻打成中间宽两头窄,类似菱形,约两毫米厚的银片,之后进行退火处理。在退去银子本身的刚性后,进行雕花。

“雕花也叫精加工,是最能检验打银匠技术的一道工序,能不能把饰品做好,这是最关键的环节。”赵天啸说,雕花所用的工具是一把小锤和若干个錾子,錾头有尖、圆、平、月牙形、花瓣形等多种,用的时候根据工艺的不同来选择。就像画家一样,心手相应,雕出一组组生动有致的图案。银饰做工优劣,关键就在此时,细微处,尽显手工艺人的技艺。最后是抛光打磨,取出银饰放入清水中刷洗,就会变得洁白光亮,一枚栩栩如生的银戒指才能够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今,这枚意义非凡的老银镶翡翠戒指就戴在赵天啸爷爷的手指上。对于孙子的第一件作品,爷爷赵喜斗非常喜爱,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镶嵌工艺比传统的东方玉雕工艺精细、复杂,讲究设计质感与技术的精湛性,天啸在整个首饰造型上,突出了翡翠的材质特色,使戒指更具时尚感和装饰艺术美感。”

第一件作品成功之后,赵天啸信心满满,又创作了琥珀蜜蜡包银镶钻戒指、福如花开宽雕花银手镯等作品。“我静静地聆听一片树叶飘动的声音,一朵花开的声音,一阵风吹过的声音,然后转化为设计理念,融入作品中。”他告诉记者,“一个优秀的银匠,一定要静得下心,只有静静听、慢慢悟,有将银杵敲成针的耐性,才能赋予饰品灵性。”

历练对传统手艺的坚守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他认为手艺是手与脑的协调,身心合一,可令人格健全。手艺人在精益求精、日积月累的创作中,不仅打磨出艺术的精湛,同时也历练了心性。他们带着心与手的温度,不仅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人类的美丽世界。

钢模子、小铁砧、焊枪……徜徉在赵春修小小的工作室内,透过这些朴实无华的工具物件,记者能深深感受到赵春修一家三代将自己的激情和生命全部倾注在每件作品中。银首饰、银茶具……一件件精致的饰品大美无言,无不传递着积淀千年的民间灵性和智慧。这些古老的也是鲜活的文化信息,宛如大自然与人类生命的一种联系,根源于人类的本心,传导于人类的双手。

“古老传统手艺是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一代一代传承。”赵春修说。人类文明就掌握在人的手中。有史以来,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一件物品,都是通过人的双手演绎传承。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心手相应,几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地磨炼技艺,使自己的绝技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创造出无数文明奇迹,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中化腐朽为神奇的绝唱。这种坚持,既是对生活的一分坚守,更是对文化的一种担当。

老手艺旧味道,自岁月深处,纷至沓来。在如今这个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作的时代,很多能工巧匠、手工艺人和他们的技术正在逐渐被取代,很多人都倾向于在商场购买,但依然有很多慕名前来的人,找到赵春修的手工作坊,专程来找他打造饰品。

何大姐是赵春修的老客户,也是他的老朋友。见记者采访,她便拿出了自己的银镶玉手镯,讲述了关于这只手镯的故事。

多年之前,何大姐得到一枚翡翠玉镯,非常喜爱。有一天,做家务时,不小心把镯子磕断了,她懊悔了好长时间。何大姐的老公本想给她再买一只,可她心中有了“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再也没看上其他玉镯。

后来,一位朋友向何大姐介绍了赵春修的手工作坊,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上门来。时隔3天,何大姐再次登门,没想到赵春修把断裂的镯子圆环上包一段银箍,给镯子修好了,完全不露半点修过的痕迹。端详着修好的玉镯,何大姐十分高兴:“总算把我最心爱的玉镯修好了,而且翡翠与银的结合,使我的镯子看起来更好看了。”

赵春修告诉记者,如今很多人都觉得机械化生产的艺术品缺乏温度、缺乏情感,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到他这里来,亲自选上一些纹饰,打成手镯、戒指送给长辈,慧敏便是其中一位。

“再过半个月就是我妈妈六十大寿,我打算让赵师傅给我妈打一对银手镯。”慧敏告诉记者,“手工打造的手镯不同于华丽的机制银饰。它复古典雅、简洁大方,又不失高贵,而且重量够,细节处也不错,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在赵春修眼中,他的每件作品无意间体现出的形态、流露出的讯息、佩戴时的味道,皆让他无限欣喜。

创新赋予银饰品新的活力

如今,赵春修的手工作坊已小有名气,许多人专程来找他打造银饰品。赵春修说,他家的银饰品能如此受大家欢迎,很大程度上是他将时尚元素融入银饰品制作中。他能够跟上时代潮流,满足客户需求,制作出独具特色的银饰品。

在赵春修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套光闪闪的纯银手工功夫茶茶具,一个纯银龙嘴小茶壶,四只纯银光面小茶杯以及茶漏、茶托、茶匙、茶则,小巧的物件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好看极了。

记者看到,整个壶身直径大约9厘米,是用一块银片打制出壶身、壶嘴,完全避免了焊接,银壶圆润丰满,提梁结实而古朴,壶身的纹理采用仿古做旧工艺,锤纹细腻均匀。整套茶具清晰明亮,质地温和,古味十足。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对生活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爱茶的朋友对银质茶壶情有独钟,我们也算是与时俱进,就琢磨起打造纯银手工功夫茶茶具。”赵春修告诉记者,“银壶泡茶清香可口,银离子能杀菌,对人的身体起到消毒作用。”

“传统老手艺是民间文化的代表,是没有断裂的文化之根,这个根不能轻易丢弃。”赵天啸告诉记者,打造一件银器需要经过焊、锤、敲、压、剪、刻、磨等近2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匠人的技术。尽管有诸多困难,乐观的赵天啸始终看好原创手工。

“有些工序确实可以用机器代替,但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手工做出的灵动,是机器无法比拟的。”赵天啸说,“纯手工打造没有局限在传统范围中,我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但赵天啸也坦言,手工最难企及的标准,就是必须达到机器的精致程度。为此,他挤出时间,潜心钻研学习银饰制作手法。

赵春修与儿子赵天啸平时终日在工作室内,不闻窗外事,单单追求每件作品带来的灵感、手工的细致……作品的每个纹理、配件,甚至是银子本身,都力求完美。有时候为了设计一个手镯,他们会花上好几个晚上。每一锤、每一刀、每个焊点,无不彰显着赵氏父子对银饰品的那一份钟爱。

“银,尊贵中自有清高,光亮处却是温和。她没有金的霸俗、珠的巧媚、宝石的张扬,却沉着内敛,兼顾了雅致与端庄两种情调,让人爱不释手。”如今,每当一件新饰品问世,赵天啸都习惯编织一段或悲或喜的文字,发到微信上,与自己的好友分享他的点滴心情。

银是一种任火千锤百炼依然美丽的物质。民间手工艺者看似普通的敲敲打打,辛勤制作,却赋予了冰冷的银生命与活力。一件酒具、一只手镯,无论是铸造成型还是镶嵌点缀,都是由一双双温暖带茧的手敲打摩挲而成,闪烁着民间手工艺者的智慧。
相关内容:
  • 暂无内容!
以下是网友对 三代打银匠敲打出半个多世纪的美丽 的评论:
[本主题共0条评论 | 每页显示6条评论]
评论前,请先 登录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