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热搜:开封旅游人生景色百味
网站首页 > 文化开封 > 历史 > 正文

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

本站 (2014-12-17 10:29:27)  浏览:3037  评论:12


清代的开封城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的。据《祥符县志》记载,明代开封的坊街市巷,民居星罗棋布,自1642年9月河决沦陷,旧居所已是百不存一,官署民居构建未半。康熙元年(1662年),河南巡抚张自德重修开封府城,后增修城楼角楼。清代开封城的修建依明代旧制,城周20里,但由于积水在城中形成多处水坑,如龙亭坑淹没了周王府,还有徐府坑、包府坑、马府坑等,清代开封城的实际面积比明代小了许多。

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周王府旧址上设立贡院,作为考试举人的场所。但由于该地低洼,积水严重,无法继续使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曾在原周王府之煤山上修建了一座万寿亭,亭内供奉皇帝万岁牌位,每逢节日大典或皇帝诞辰,地方官员来此遥拜朝贺。于是煤山改为龙亭山,简称“龙亭”。雍正九年(1731年)由河南总督田文镜主持,将贡院迁至上方寺南新址。河南总督王世俊扩建万寿亭为万寿宫,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落成。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下江南,路经开封。河南巡抚鄂容安为了接驾,将巡抚衙署改建为行宫,巡抚署搬到按察使司署,按察使司署搬到大道宫,大道宫的道士们移至万寿宫继续布道,并改名为万寿观,把大道宫供奉的真武铜像移入万寿观中。

康熙中叶,开封城市商业渐有起色,不过此时的开封,远未恢复明代开封的繁华,城中店铺集中密集处,唯汴桥隅、大隅首、贡院前、关王庙、鱼市口、火神庙、寺角隅、鼓楼隅最盛。清代的开封仍是省、府、县三级衙署设置地,文武官员及各类学子仍保持相当数量,但城市人口中已经没有了昔日数量庞大的王公贵族。人口结构的这一变化,反映在商业结构上就是奢侈品消费比重的下降,民生日用品所占比重的上升。

首先,粮食成为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清代开封人口中已没有了王公贵族,也没有了巨额禄米发放,城市居民乃至文武官员所需粮食主要来自市场。明代周王府占据城区的北部,故粮食市场分布于东、西、南3个方向,北门没有粮食市。清代周王府邸已荡然无存,开封东西南北四门及城中均设有粮食市场。据《祥符县志》记载,开封城主要的粮食市场有四,曰西门杂粮市,曰南门杂粮市,曰曹门杂粮市,曰北门杂粮市;另有,市籴谷米曰坊子,旧在宋曹二门、州桥及京山府前、柘城府前,清代在东西南北四门及县前街。宋门、曹门均在城东,州桥在南门内之汴河上,京山府在西门内。

此外,朱仙镇米商在开封粮食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开封城市的粮食供应除来自河南本省各州县之外,大宗粮食的水运线路有二:其一,山东、直隶粮食由运河抵临清,转卫河达于彰德、卫辉二府之楚王、道口等处,然后转运开封;其二,从南方北上的粮食由淮河之正阳关以达于周口,转贾鲁河北上抵朱仙镇,再陆运开封。每遇开封一带缺粮,清廷往往下令正阳、临清二关减免粮食税,鼓励商贾装载米麦粮食等,贩至豫省。从山东、直隶而来者以小麦、杂粮为主,从南方北上者则以大米为主。开封城南的朱仙镇有大批米商,凡遇开封城内缺粮,除商人贩运之外,政府也多派人赴朱仙镇运米以救急。

南方商品北上至朱仙镇主要有东西两条路线:东路江南商品溯运河、淮河至周口;西路湖广商货则溯汉水至赊旗,水陆接运抵周口,然后从周口转贾鲁河北上朱仙镇。从南方北上的各类商品主要有绸缎、布匹、糖、纸张、茶叶、瓷器等,这些商品是开封城从朱仙镇输入的主要商品。

除粮坊之外,乾隆《祥符县志》还开列了其他“居货”之商的分布变化,如布帛店,旧在西大街、钟楼东、鼓楼北及大隅首东西街,清多在布政司街;巾帕店,旧在钟楼东,清多在老府门西;纸店,旧在山货店街,清多在土街;茶肆旧在茶食王角,今多在各官廨前及街巷口等。光绪《祥符县志》所记“居货”之商的分布,与乾隆《祥符县志》相比略有变化,并增加了油店、果子、海味、洋布洋货等店铺。其中,洋布洋货是清中叶以后输入的新商品,油店、果子店、海味店实际在明代就有。

明代数量众多的倾销银铺清代已杳无踪迹,布帛店也有明显变化,专为王公贵族消费的高档商品减少,为普通百姓消费的民生日用品成为开封商业的主体。从商业分布看,明代集中在繁华商业区——大小山货店街、钟楼、鼓楼、大隅首、城隍庙街的店铺,清代逐渐散布于城内各街。商业布局的分散化趋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开封商业的主要功能已从满足王公贵族、外来客商的需要为主,向满足一般居民日常消费为主转化。



清代中叶是开封商业的重要时期,因此各地商帮在开封所建的会馆明显增多。据《祥符县志》记载的有:浙江会馆、山西会馆、江苏会馆、安徽会馆、江西会馆、两广会馆、两湖会馆、山东会馆、八旗会馆(又名直奉会馆、冀宁会馆),以及天后宫(即福建会馆)、怀庆会馆等,都属地域会馆;炉食会馆、盐梅会馆则为专业会馆。其中,浙江会馆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创建最早的一个。山西会馆,即今之山陕甘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道光、同治年间重修。安徽会馆、江苏会馆、两广会馆、八旗会馆等均建于道光年间;两湖会馆建于咸丰七年;覃怀会馆为嘉庆年间,为怀庆府属八县商人集资筹建,光绪、民国年间增修扩建。开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曾为八朝古都,绵充州、路、府、省治所,向为客商云集、仕宦学庶会游之地,旅汴同乡会馆之多、势态之盛也为其他许多城市所罕见。省内外旅汴同乡会与同乡会馆共63家,占有房舍100余处,星罗棋布于开封城50余条街巷,土地(含义地、花园)29处,1000余亩,遍及城垣四郊。其规模、实力及影响之大为其他社会团体所无可比拟。

山陕甘旅汴同乡会馆(简称山陕甘会馆),初为山西旅汴客商集资创建于开封城会馆街,定名山西会馆。清乾隆年间,迁馆于徐府街,即明中山王徐达后裔府第故址,旋又有山西蒲州商人,为所谓水路运货“平安”,于附近购址修建大王庙一座,成为山西客商经常议事所在地。道光年间,陕商加入后,易名山陕会馆,1931年改称山陕旅汴同乡会。1933年,有甘肃某旅汴官员至大王庙进香,布银200两入会,遂将山陕会馆易名为山陕甘会馆。会员曾达389人,房产5处共267间,土地(含义地)120亩,并办有西北中学等。

山陕甘会馆为一处庭院式建筑,主体建筑如照壁、戏楼、牌楼、大殿等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位于东西两侧。照壁临街而建,覆以庑殿顶、绿琉璃瓦。正面透空砖雕人物、鸟兽、花果、博古等吉祥图案,背面正中嵌有一块5尺见方的石雕,外方内圆,浮雕双龙戏珠,衬以12条小龙盘绕,外以花纹搂圈。照壁两侧有飞檐高耸的东西掖门。进入会馆,迎面是戏楼。穿过戏楼的门洞,正对的是牌楼和大殿。大殿是会馆最主要的建筑,殿内供奉的是关公像。大殿亦气派,最精彩的是殿檐下的装饰木雕,上下宽度达170厘米,雕刻题材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各种瓜果、花鸟、山水、人物、神兽、龙凤等,雕刻技法精湛,其景物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加之丹青彩画,更显得绚丽多彩、金碧交辉。

山陕商人在开封经营的主要有粮食、烟草、皮货以及酒、油等。其中,以金融业资本最为雄厚。不过,明清两代开封的金融业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随着周藩的消亡,明代为数众多的倾销银铺已杳无踪迹;其次,传统的典当业逐渐被新兴的票号所取代。皮毛制品是陕西的主要特产,如泾阳县皮行甲于他邑,每于二三月起至八九月止,皮工齐聚不下万人;大荔县聚各色生皮,熟成,四方商贾多来售者,每年春夏之交万贾云集;当地商人长途贩运,销售皮货。开封的皮货当也是陕西商人从家乡贩运而来的。水烟则为甘肃特产。据《青烟录》记载:水烟者,起于甘肃之兰州。兰州五泉山下产烟草,既制,必隔水吸之,入水而后吐,醉人尤易。初时人畏其力猛,食者绝少,渐自秦而晋、而豫、而齐鲁燕宋,大江以南,今且遍天下,无不至矣。同治年间陕西巡抚蒋志章的奏报称:甘肃口外物产,如皮货、水烟等项均属大宗;川甘东去之商,以水烟、药材等物为巨贾。

汴绸是开封著名的手工业产品,唐宋时曾为贡品。明代开封西亭府以南,有机房,织包头、素缣(白色绢帛)、裱绫、画绢、罗底等货;西华门以北第二道街内也是机房,所织产品有花素生缣、乌绫包头、秋罗、长绢、护领等货。这些机房属官府手工业。清代,开封民营丝织业有较大发展。著名的“景文州”汴绸庄为山西省洪洞县景文州于明末清初创办,乾隆年间已发展到织机90余张、雇工200多人。其产品有绸缎、纱包头、扎腿带、黄绫、白纱、彩绸、束腰带等,各种产品的颜色、尺寸、重量均有一定的规格和等级。清代中叶“景文州”在开封至少开设有5座分号:景文州麟记、景文州瑞记、景文州兴记、景文州纯记、景文州成记。

彰德府武安县商人在开封经营绸布业者为数不少,其绸缎多贩自苏州。武安商人在苏州建有会馆,光绪十五年《武安会馆碑记》记言:“我豫武安之业锦绮纨觳者,置邸大梁,贾贸滞鬻于苏,盖有年矣。顾未有馆舍,光绪十二年春阎君步锦等谋于众,集资营建,至十五年落成。”除江浙绸缎之外,武安商人还经营山绸业。《武安县志》记载:“山绸一名取丝绸,多在开封营业。鲁山、密县之取丝绸,南阳、镇平之八丝绸,俱派专人采办,运汴销售。”清末,该县商人在开封设有德庆恒、德庆成、德庆丰、德茂恒四大字号。在众多商号中,“绸布以开封贾三合”最久,并在郑州、卫辉均设有分号。

开封经营麻业的店铺有数十家,其中以曹门大街恒隆号门面特宏敞,货品丰裕,沽客拥挤,有开封“麻商巨擘”之誉。该字号为通许县前傅村夏二公创建。夏二公于道光末年来汴经商,南采六安、固始之货,北给豫晋直鲁之用,以汴垣为屯售中枢,渐崭然露头角。夏二公经商重信誉,故南人极信仰之,周口、黄埠、叶集等处各商家之富有麻货者,其他沽客虽出善价不肯售,曰吾俟我夏公也。至同、光年间,恒隆麻店已成为开封麻业之冠。

怀庆府商人向以经营怀药著称。怀庆府各县所产药材甚丰,种植亦广,尤以地黄、牛膝、菊花、山药为最著,合称“四大怀药”。怀庆府商人早在康熙年间即在汉口建立专营怀药的怀庆会馆,乾隆时改称覃怀药王庙。清代中叶该帮商人在禹州建有怀帮会馆,在周口建有覃怀会馆,开封的覃怀会馆可能也是以经营药材业为主。

另据《鄢陵志》记载,该县瓷器自南阳赊旗店来,杂货自淮宁周家口来。赊旗镇有一条长街,汇集于此的瓷器多来自湖南、江西,是溯汉水而至的。鄢陵为开封府属县,开封市场上的瓷器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湘赣,在开封经商的湖南、江西商人经营瓷器。就各种商货的产地而言,在开封的闽广商人可能多贩运茶、糖及洋广杂货,而江浙商人中当有从事绸布业者。

除山陕商人之外,清代中叶聚集开封的还有江浙、闽广、安徽、两湖、直隶等省商人,这些商帮的经济实力都没有超过山陕商人。以山陕商人的经营额占全城商业的30%~50%计算,则开封全城的商业规模在150万两~300万两之间,取中为220余万两。开封商业是以零售为主的,主要是为本城居民的消费服务,而批发、中转贸易功能则集中在城南的朱仙镇。



由于各地商人和大批商货的云集,开封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市场,开封商业除为本城居民服务之外,也有部分商品转销外地。开封城关有很多客店和骡马大店,为往来客商的住宿、贮货、运输服务。明代开封的人口结构形成其经济特点,开封城商业、手工业中很大部分是为以周王府为中心的诸多王公贵族服务的。清代由于上述高消费群体的丧失,开封城市人口的消费档次明显下降,商业构成中民生日用品比重上升。清代开封商业主要是为本城居民服务的,以零售业为主,其商品多来自朱仙镇,集散功能十分有限。开封城的商业布局也随着消费群体和商业功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明代集中在繁华商业区的大批店铺,清代逐渐分散到各街区。明代较多的过客店和骡马大店,在清代的文献记载中也难觅踪迹。不过,清代各地商人在开封兴建了很多会馆,这些会馆为商人提供贮货、停居服务,部分替代了客店的作用。
以下是网友对 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 的评论:
[本主题共0条评论 | 每页显示6条评论]
评论前,请先 登录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