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热搜:开封旅游人生景色百味
网站首页 > 文化开封 > 时事 > 正文

又到中秋月儿圆

网络 (2019-09-08 14:55:34)  浏览:508  评论:0
又到中秋月儿圆

2019-09-04 16:55 作者:刘新福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

又到中秋月儿圆 

刘新福

中秋节,是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甚至就是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团聚的一个代名词。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戍边将士、身处异乡的游子,皆留下了吟咏中秋的名篇佳作。最著名的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族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过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是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的美好节日。

据历史学家推断,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的,然后才扩散到民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开始祭月、拜月了。从达官贵族、文人学士到民间百姓,中秋节的影响和延续,其情其景,可窥一斑。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豫东的农村并不丰衣足食,但是,正像过年了家里再穷也会包顿饺子一样,到了中秋节谁家不吃月饼?那时的月饼如盘若碟,一个有半斤重,里面有冰糖、桂花、青红丝、核桃仁。白天,父亲去沙沃集上买二斤用红纸包裹着的月饼。当一轮明月升起时,全家人在院子中央围坐一圈,父亲拿出月饼,在一个小方桌上用菜刀切成若干块,大家一起吃着、说笑着。我舍不得一下吃完,总是一次咬一点在嘴里轻轻嚼、细细品、慢慢咽。这样“高档”的月饼,普通人家根本做不了,我们吃得最多的是从笼里蒸出来的月饼。母亲做这种月饼最为拿手。只见她把发好的面团成小团,在手掌里左右翻拍几下成圆饼状,中间厚、圆圈薄的小饼,用麻梭或筷子蘸红纸浸泡的水,在小饼中间轻轻按个图案便上笼蒸。蒸出来的月饼,厚厚的、圆圆的,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第一锅蒸好后,母亲就拾一馍筐让我给邻居送去。当然,其他人家也是一样地给左邻右舍送。月光下,我们这些小孩子便成了“快递员”。送去的是乡情、祝福与美满,带回的是和谐、快乐与欢声笑语。那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中秋节的来历和意义,但就是像盼着过年那样天天盼着过中秋节。

有一年,我所在的剧团在杞县高阳演出,秋雨连绵、数日不断,无法演出。第二天就是中秋节,我的思乡之情骤然迸发,冒着大雨、踩着泥泞的乡间小路步行十几公里硬是在天黑回到父母身边。看到我这副“落汤鸡”的样子,父母既惊喜又心疼,能在中秋节和家人团圆,吃上母亲做的“蒸月饼”,我的心里既温暖又香甜。

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部队过中秋节。部队最重要的节日除了春节外,莫过于“八一”建军节。我没想到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边陲,也能过上中秋节。中秋节这天,连队食堂除了加一两个菜,还会给每人发两个月饼。正是在部队,让我见到了与家乡不一样的小型圆月饼,吃到了包有肉馅的咸月饼。中秋节晚上,除值勤人员正常上岗外,通信站的战友们还会以分队为单位AA制一把,买些瓜子、点心、水果、花生什么的,围坐一起,畅叙战友之情、家乡变化等。望着一轮明月,寄托着各自的思乡之情。其间,少不了分享来自五湖四海的家乡小调,秦建国的山东快书、姚永华的四川变脸、黄正清的云南花灯、我的河南豫剧《朝阳沟》深受欢迎。我们这些当兵的唱的频率最高的还是那首《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又快到中秋节了。望星空,湛蓝碧透。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思念远在天国的父母,我思念曾经一同生活、 训练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更思念为了万家团圆至今仍坚守边关哨卡、万里海疆的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们!

万家团圆,是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相关内容:
  • 暂无内容!
以下是网友对 又到中秋月儿圆 的评论:
[本主题共0条评论 | 每页显示6条评论]
评论前,请先 登录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