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热搜:开封旅游人生景色百味
网站首页 > 专题推荐 > 人物 > 正文

说说北宋学霸的故事

网络 (2018-09-21 16:27:04)  浏览:523  评论:0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年轻时,读过春秋时期晋国大乐师师旷教导晋平公的这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它曾经激励着自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又一个新学年开始之际,翻阅北宋人物传记及其故事,一位位杰出人物在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的事迹,同样令人感动。

胡瑗:十年不归

胡瑗(字翼之)是宋初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北宋大儒、一代宗师,与石介(字守道)、孙复(字明复)一起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载,胡瑗七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岁通《五经》,他自己也以圣贤期许。邻居有个老人见了他后,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对他的父亲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是堪任大事的人才,不是一般的人。

天赋归天赋,没有后天的努力,再聪明的孩子也会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那样,到后来“泯然众人矣”。胡瑗,这个被宋神宗赞誉为“载瞻载仰,谁不思公?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的先生,祖上虽然显赫,但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已陷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在这样的家境下,他是如何刻苦读书的呢?

《宋元学案》载,胡瑗“往泰山,与孙明复、石守道同学,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恐扰心也”。在这里,胡瑗刻苦学习,吃着粗茶淡饭,通宵达旦地读书,这一学就是十年没有回家。收到家书后,看到上面有“平安”二字,胡瑗就将家书投入山涧中,不再展读,因为恐怕扰乱了心思。

学得真学问,板凳要坐十年冷,胡瑗做到了。所以他后来在苏州讲学,范仲淹“爱而敬之,聘为苏州教授,诸子从学焉”。他“视诸生如子弟,诸生亦爱敬如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后来湖州知州滕宗谅(即滕子京,范仲淹好友)又邀请他任湖州教授,“四方之士云集受业”。所以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范仲淹:昼夜不息

范仲淹从小是个孤儿,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后来改嫁。同样是因为买不起笔墨纸张,母亲就用树枝在地上教小时候的范仲淹识字。虽然家贫,但范仲淹穷且益坚,发奋读书。为防止蚊虫叮咬,他坐在帐中读书直到深夜,帐顶被灯烟熏得乌黑。为官后,夫人李氏也舍不得将它扔掉,并常拿给孩子看,说:“此尔父少时勤学,灯烟迹也。”

后来,范仲淹来到醴泉寺读书。宋人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仲淹在这里读书期间,每天“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就是说,范仲淹每天用二合(容量单位)小米煮一锅粥,过了一宿凝结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些薤茎(一种蔬菜),浇上醋汁,加点盐,热一热就吃了。这一吃就是三年。

“少有志操”的范仲淹,长大后了解到了自己的家世,伤感不已。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他辞别了母亲,来到应天府(今商丘)读书。《宋史》载,范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昼夜不息”虽是夸张之说,但从中传达的却是典型的学霸精神,不然下文不会这样说,寒冬里,范仲淹学习疲惫极了,就用水洗洗脸提神;吃的供不上,还是以粥充饥。别人难以忍受,而范仲淹却不以为苦。“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的范仲淹,把精力都放在读书上了,生活清苦又算什么呢!

记录宋代重要人物事迹的《三朝名臣言行录》还补充说:范仲淹在应天府读书时,“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范仲淹的抱负令人景仰!

欧阳修:废寝忘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作为家中独子,他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郑氏出身于江南名族,受过教育,“恭俭仁爱而有礼”“治其家以俭约”。对于欧阳修,郑氏“守节自誓,亲诲之学”“以荻画地,教以书字”,亲自担起了教育欧阳修的责任。“以荻画地”说的是欧阳修小时候,母亲郑氏用荻秆(荻是一种与芦苇相似的植物)在地上教欧阳修写字,这就是著名的“画荻教子”“画地学书”的故事。想到其家境贫困的情况,母亲如此用心良苦,正是为了使欧阳修不至于因贫穷而耽误学习吧。

在母亲的教育下,“幼敏悟过人”的欧阳修,“多诵古人篇章”“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就是说,天资聪颖过人的欧阳修,读了很多古人的文章,而且记忆力特好,读书过目不忘,所以到了成年的时候,已经大有名气了。后来的欧阳修,“以文章名冠天下”也就是当然的事了。

欧阳修能够成为名冠天下的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除了母亲的教诲外,当然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欧阳公事迹》说,欧阳修“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这段话的意思是,欧阳修长大后,家里没有书读,就到乡里读书人家去借,有时也趁此机会抄写。他读书专心致志,不舍昼夜,废寝忘食,所以小时候写的文章就像一个成年人了。

王安石在悼念他的祭文中说:欧阳修“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这个评价,无疑与欧阳修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

司马光:如饥似渴

为政于北宋四朝的司马光,小时候的聪明也不仅仅是砸缸救人,他也是个学霸。加上父亲司马池也有意培养,所以他成长很快。《宋史·司马光传》开头就说:“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就是说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已经严肃得像一个成年人了。听人家讲《左氏春秋传》,他十分喜欢,回来后就给家人讲,还能理解其中的大意。从此以后就手不释卷了。

《三朝名臣言行录》记载了一个关于司马光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候,老是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研讨学习的时候,兄弟几人会背诵了就游玩休息去了,只有司马光独自留下来,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那样专心,直到能够背诵才停止。由于读书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其所精心背诵过的东西就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得到的收获也多了。”

南宋朱熹曾评价司马光说,司马光“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刘恕:口诵手抄

刘恕是谁?恐怕不少人感到陌生,但我告诉你,他就是协助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第一助手。治平三年,宋英宗下旨,诏令司马光自择馆阁英才共同编修《资治通鉴》,司马光对英宗说:“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唯刘恕耳。”可见司马光如此青睐刘恕,是因为佩服他专精史学的功底。

刘恕的史学功底到底怎样?《宋史》载:刘恕“笃好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钜微之事,如指诸掌”。有这样一肚子的学问,所以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遇史事纷错难治者,辄以诿恕”,因为刘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缪,最为精详”。

谁的学问都不是天生的。刘恕小时候就颖悟,读书过目成诵,也是天赋好吧。但他做学问同样是下大功夫的。《宋史》载:“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他学习不仅涉猎面广,而且学风十分严谨。

不仅如此,听说别人手里有好书时,刘恕“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这种学霸劲头,佩服吧。亳州太守宋敏求,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借阅,宋敏求为尽主人之礼,每天都为他准备好美食,但刘恕却说:“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意思是说,我不是为了美味佳肴而来,请不要误了我读书啊。他在这里“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十多天里,刘恕把人家的藏书都看完了。

北宋乃至南宋,学霸当然不止上述几人,他们的出现,既离不开自己的天赋、家庭的影响和教育,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他们是宋代实行文治国策的缩影。时代不同了,但是,千年之后,他们刻苦学习、努力上进的精神,同样是今天的孩子们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相关内容:
  • 暂无内容!
以下是网友对 说说北宋学霸的故事 的评论:
[本主题共0条评论 | 每页显示6条评论]
评论前,请先 登录
验证码: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