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开封论坛  (http://izhen.cn/dv/index.asp)
--  汴梁茶馆  (http://izhen.cn/dv/list.asp?boardid=64)
----  清军装备精良兵力十余万 为何惨败八国联军 (2)  (http://izhen.cn/dv/dispbbs.asp?boardid=64&id=26258)

--  作者:红二十五军
--  发布时间:2006-12-05 12:36:16
--  清军装备精良兵力十余万 为何惨败八国联军 (2)
严重的形式主义

  近代军事教育存在的一大致命伤是形式主义,在平时训练中摆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来欺骗上司和舆论,到战时则受到战争毫不客气的惩罚。

  从陆军来看。清末的新式军队,喜欢以旗帜鲜明,衣着耀眼,刀枪夺目和锣鼓喧天造成一种军威雄壮的景象。其次,陆军醉心于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队列操练上,而队列的价值除了可壮声势,可用于阅兵展览外,实际价值实在没有多少。衣着光鲜的士兵走着德式步操,看上去确实好不威风。包括袁世凯的部队,也难免俗,其队列演练和器械操作的良好程度,使来访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专家看了也为之神往,他断言“有些部队的体育锻炼简直能与马戏团和杂技团相比。”过度的队列练习和体能训练其实有损于士兵的健康,如果清军将队列操练的时间分出哪怕是三分之一用于野战演习或射击练习的话,清军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就不至于败得那么惨了。这种只重外表而不重实效的现象,部分原因在于有的新军领导人错误地将西式战术理解为队列训练,但更大程度上,是他们企图以雄壮的军容来打动大员们,以期让他们产生好的印象。而昏聩的大好老们往往是只凭操场上的本领来评判一支队伍的。

  这些有名无实的形式主义,受到中外军事历史专家的一致抨击。美国军史专家鲍威尔指出,其实在真正打仗的时候,东三省的红胡子大匪或者南海的海盗作为游击兵,尽管他们没有好看的军容,但也许会比多数的清军有更高的战斗价值。

  战斗意志教育严重缺损

  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争中,董福样的甘军和聂士成的武卫军,装备和训练都较差,却让八国联军在初战中大栽跟头,伤亡达三百多人,被西方人称赞为“暗底下却是些好战士”。马、聂两将军的部队,在天津地区的奋战充分证明战斗意志的重要意义,证明了清军如果有足够的勇气的话,完全有乘胜进攻和勇敢袭击的能力。

  在训练与装备都不足的情况下,高昂的战斗意志是可以极大地弥补战斗力的。然而,守卫京津的清军部队往往成了“有钢无气”的部队,动辄遇敌一触即溃。外国的军事专家就此专门批评道,当八国联军入侵时,“中国军队的全部训练都不行,射击训练很糟,小型武器射击往往不准。没有充分使用骑兵,即使在装备很好的时候,中同人一般都宁愿保持守势。他们的侧翼及后方只要一受威胁,他们总是立刻撤退。”

  与战斗意志薄弱紧密相关是主动精神的欠缺。即使是教育程度最好的袁世凯的北洋军也是如此。在袁设立的各种军事学堂中,不但有军官,而且有许多士兵也受新式的教育训练。但是,旧教育的影响还很深,学堂继续让学生死背书本,着重于教条的字义。这样的军队在抵抗外敌入侵的战场上,怎能不一败涂地呢?

  晚清的军事变革说明,单靠买来的洋枪洋炮,是不能完成近代化军事变革、挡住外敌入侵的。须知,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必须踏踏实实地搞好包括军事教育在内的军事变革,使人和武器达成有机的结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和蓬勃的朝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作者:一笑而过
--  发布时间:2006-12-05 13:04:11
--  

就么有打算赢。


--  作者:孙金盛
--  发布时间:2006-12-05 16:32:14
--  
那只有如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